We eat and sleep and study and work everyday. Why don't we write about something in God everyday?
I believe you guys think of God everyday. Why not write down your thoughts and ideas. That will be touching and people will like it.
Pick up a pen and write!
...
Search This Blog
Monday, April 19, 2010
Tuesday, April 13, 2010
总结
今天自由讨论,我内心有个感受。觉得越讨论越苍白。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讨论?我不清楚。
孔老师说的有道理,我们还是要寻求一些清楚牢靠的东西。是否真的清楚牢靠好像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果一切的思考和探索都以信仰为理由斩断(这至少是一种倾向吧),一切不都变得很苍白吗?
也许是因为今天的问题还只是在一般的层面上,如果深入阅读圣经,就会有更多有趣的问题。
盼望得到你们的回应。谢谢。
JY
...
孔老师说的有道理,我们还是要寻求一些清楚牢靠的东西。是否真的清楚牢靠好像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果一切的思考和探索都以信仰为理由斩断(这至少是一种倾向吧),一切不都变得很苍白吗?
也许是因为今天的问题还只是在一般的层面上,如果深入阅读圣经,就会有更多有趣的问题。
盼望得到你们的回应。谢谢。
JY
...
拓展阅读
编者按:我常感到教会现存的读物水准很有限,容易让人落入教条主义的桎梏。所以,我们需要拓展阅读的范围,特别是读一些更能贴近现代人生存体验的书和文章,一些真正能突破教条的规限,深入思索基督教与我们自身生活矛盾,把教义融入我们真实的生活情感的出版物。仅仅重复教条是空洞的,劝说基督教是我们现实生活困境的救赎是肤浅的,只有那种既能安慰我们的泪水,又能让我们常常欢欣鼓舞的解说才能契入我们的灵魂。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佐西马神父告诫阿辽沙说:年轻人,去工作。借用这种说法,让我们告诫自己,青年基督徒,去阅读!
彭迦恩
http://godoor.net/jidianlinks/ab/pqread.htm
有种说法是“你 是你所吃的”(You are what you eat),通俗来说,就是你吃的什么,你就是什么。在现代社会学研究中,有人专门研究 某个时代的阅读,从而看出那个时代的氛围、价值观、思想深度,这种研究的确印证了吃和“所是”之间的密切联系。把这个思考角度用在属灵的阅读上,倒也很贴 切。我们从一个时代或一个群体的基督徒的阅读,可以看出其某些生命特征。从整体来说,中国教会的阅读深受西方尤其美国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一.世界在流行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美 国的福音派基督徒的阅读情形。
美国有个福音派 出版商联会(ECPA)以及配套 的美国书商联会(CBA),他们每年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型书展,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出版社、销 售商聚集在一起,进行版权交易、新品推广、经验交流,其规模可与世俗性的国际书展蓖美。和一般的商业展览不一样的是,CBA会透过崇拜、培训、研讨,传递基督教出版的使命。笔者曾数次参观书展,印象极为深刻。在展场转悠,你不时可见到三三两两的牵手 低头祷告,带给你些许温暖和感动。从近些年的CBA,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国基督徒阅读的一些趋 势。
1. 最热门的书
这几年最热的书包括:《标杆人生》,目前销 售已突破5000万册;《末日迷踪》系列12册目前已全部出齐,总销量破6000万册; 还有《雅比斯的祷告》已销售2000多万册;《爱的五种语言》系列,销售已突破800万册等等。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系列的书都在非基督教市场有骄人的业绩,都曾闯入纽约时 报排行榜,甚至登上第一名的宝座。时代周刊曾专门以《末日迷踪》现象作为主题文章,《生活》杂志隆重报道《标杆人生》。这些书摆在沃尔马等大型超市的醒目 位置出售。对此,有人欢呼,认为这带动了美国属灵的氛围,唤起美国的祷告,同时是基督教信仰切入不信的世界宣告真理的典范;而有的人的看法恰好相反,认为 是信仰世俗化和衰微的标志。《末日迷踪》宣扬的时代主义的末世论,《雅比斯的祷告》宣扬的多少带成功神学意味的信仰实践,带来许多人的担忧。无论怎样,这 些系列的书红得发紫。在美国基督教的畅销书排行榜中,《爱的五种语言》这类的生活类图书上榜比例最高,几乎没有神学和研经的书上榜。巴刻的《认识神》是神 学类图书中少有的销售长青树,把神学写得富于教牧情怀而吸引了许多人。
2. 快餐化阅读
美国的基督徒出 版和阅读,可以清晰地看出快餐化的趋向。这表现在:
其一,图书产品 日益末梢化。所谓末梢化,是指其中信仰的成分越来越稀薄。许多畅销热卖的书,大多从一个观念出发,发展出一些原则,配之以许多故事,顺手的时候引几个经 文,甚至好多书已没什么经文。目前流行的作家如查普曼博士(Gary Chapman,爱的五种语言系列的作者)、Gary Smalley(《爱的语言》的作者)、John Maxwell(多本管理畅销书的作者)等大体都是这个倾向,他们在非基督徒中也很流行。有套书《First Place》也很畅销,结合圣经谈减肥、养生之类的。当然这里面也有离谱的,如有本书叫,大意是介绍一些健康食谱,但整个有拉虎皮做大旗、让耶稣为他作广告的嫌疑。可以看出 一方面书的主题越来越末梢,延伸到生活最具体细节方面,从婚姻、管理、理财到厨房、休闲,无奇不有;另一方面写法也越来越末梢,采用小小的观念加故事的写 作方式。我有时也很喜欢看这些作家的书,相信会很实际地帮助很多人,我也相信出于或合乎圣经的原则,即使不是直接使用经文来说话,也一样可建造人。但开始 有人把专业和信仰对立起来了,简单讲,认为圣经的话多了,专业上就打折扣了。基督徒读物需要有末梢的产品,有新的观念,有浅白清新的方式,有友好的表达界 面,但整体末梢化的趋势却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其二,产品感性 化的趋势。Multnomah出 版社从心灵故事系列的畅销,到《雅比斯的祷告》系列的畅销,可说抓住了这个潮流。最近他们又出了很多本类似Prayer of Jabez的小书。他们有句口号“Small books, Big changes”很引人注目。这些书写作风格都很好看,浅近的属灵原则加上动人的故事。畅销作家Max Lucado秉承一贯的感性笔触,他写的(中译本《卸下重担一身轻》,台湾道声出版) ,结合诗篇23篇谈心灵释放,里面的观念很简单,就如他给 许多读者签名写的“with hope” 一样,令人揪心的小故事很抓住人。另外华人读者不熟悉的有个领域就是基督教小说,目前在美国基督教出版内占越来越大的比例,据说销售额已占到20%。像Jan Karon的小说系列化地出,许多单本销售都突破10万册。小说以感性的方式传递信息,今天有越来越多的读者群。所有这一切正是后现代的特征,人们期望更真切的形象、故事、亲和 力、有趣等,而不是说教。但同时,怎样能够传递完整的福音,坚持信仰的根基,实在是一个新的挑战。经典阅读似乎已成为今天一个遥远的梦了。
其三,明星化的 趋势。我们知道唱片公司通常的做法是推红一个人,使之成为明星,然后接下来他所有的产品都顺势带出,一一畅销。在CBA看到,这种运作模式在基督教出版社也很普遍。一个作家 红了,就持续不断地推展他,把书和人一起推,所以经常见到一个作家一年之内出好几本书,短短几年就著作等身了。也有一个产品红了,就持续地出相关产品。比 如《末日迷踪》系列除了成人版,还有儿童版、学习指南,甚至还出了漫画版。《雅比斯的祷告》还有妇女版、儿童版、小组版、灵修版等。当然这样可满足不同人 的需要,但这么短的时间出这么多书,品质如何,不得而知。出版人这么做,无可厚非,但怎么做个聪明的读者,诸君可要好好想一想了。
快餐为快速流动 的人群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饮食,但其营养不均衡目前也已有目共睹。这点来类比属灵书籍的阅读,倒也颇为贴切。
3. 整合的趋势
看了前面的分 析,我们会想,美国还有有思考力的基督徒作者和读者吗?有,这是很感恩,也很让人激动的一面。整体来说,有两个方面相当引人瞩目。其一是对世界观这个题目 的关注。最近一些年,一些不断反思的基督徒作家开始意识到基督教信仰和外面的差异不是零星的,而是整体世界观的差异。因此他们一方面在世界观层面进行清 理,挑战基督徒建立整全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不断挑战人文主义的世界观预设的不可一致性。这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寇尔森(Charles Colson,我把他称为美国基督徒中最锋利的头脑)的《世界观的故事》(中译本由台湾校园出版),Sire的《隔壁的世界观》(Universe next door)等。这 些作家引起一群关注思想的基督徒的强烈兴趣,呼唤着一个更整全地生活和信仰的模式。甚至前几十年极度受关注的一些从科学的证据来宣扬创世论的基督徒科学作 者的视野也得到拓宽,他们开始看到,那些不信的人需要的不只是证据,因为证据也可有不同的诠释,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人背后的世界观,因此有不少人开始从科学 哲学的视野来重新认识科学史,描绘科学史的冲突和世界观的关系。这方面的经典之作是南西.佩尔斯的 《科学的灵魂》(The Soul of Science, 中译本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其二是整合信仰 与各种专业的努力。有远见的作者和出版社越来越重视把神学、信仰和各专业整合起来,用上帝的道来透视各个专业领域。这方面IVP(美国国际学生团契的出版社)做得特别突出。他们陆续 出版了法律和神学,艺术与神学,政治与神学等多种有深度的书。自从康德的二元论以来,基督教信仰仿佛失去了在各专业领域的发言的合法性,从而基督教信仰在 思想领域被边缘化,这种情形今天在思想领域中开始改观。今天许多杰出的基督教学者在各领域发言,力图整合专业和信仰,并宣称若没有信仰的维度,专业缺少其 内在一致性和根基。这种努力是200年来前所未有的,也开始结出初熟的果子。
二.我们在流行 什么?
我们再回头来看 华人教会的流行趋势。有一点需要看到,大陆和海外华人基督徒有巨大的差别。海外的流行趋势可以说是在多元和丰富中选择的结果,而大陆因为资源匮乏,能读到 的属灵书籍有限,有时难免是给什么吃什么,但是也并不是给的都流行,因此也可看出某些流行特征。
1. 跟在美国畅销书的后面
大陆还没有真正 意义的独立的基督教出版,因此甚至想跟还没有多大条件。而在海外的基督教出版社中,跟美国畅销书的风气是很盛的。据说《雅比斯的祷告》有13家海外出版社向原出版社申请版权,相互抬价,而《标杆 人生》更是竞相追逐。在海外基督教书房的销售排行榜中,翻译图书占了绝大多数,而美国又占其中的绝大多数。对于那些有深度的书,即使英文版销售不错,在海 外基督徒中也少有问津。我最为遗憾的是寇尔森的《世界观的故事》,路易斯的系列图书等都是被媒体谈论颇多,却少有人买,更少被人读。台湾校园在出版有深度 的图书上是做得最好的,但这类书一般销售不好。 有人说感谢上帝,大陆基督徒还对读有深度的书有兴趣。老实说,这是一厢情愿的描述。如果你去看国内基督徒开的书店,其排行榜也和海外大致差不多,少有思想 性的图书上榜。当然,不能期待每个人都读有深度的书,这不现实,但有多大比例的书店老板尊重欣赏并推介这些书呢?在一般基督徒的价值判断里,是否简单地认 为流行就是最好的呢?有个姐妹激动地对我说,《标杆人生》是最好的书。我感谢主藉这本书让她重新思考信仰的价值,但我们能简单地说“最好”吗?难道不应区 分“在什么层面上好”吗?难道很多经过岁月考验的基督教经典没有价值了吗?过10年、20年后《标杆人生》会如何呢?在追逐流行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2. 永远的《荒漠甘泉》
最近有朋友做了 个城市基督徒读书习惯的调查,目前调查报告还没有出来,但是《荒漠甘泉》的一枝独秀已经很明显。这本书据说是在中国基督徒中最知名的书,有人说源于蒋介石 晚年深爱这本书。西方最著名的《天路历程》(比《荒漠甘泉》对走天路的人更实际),在中国基督徒中没多少人读;西方最经典的每日灵修作品章伯斯的《竭诚为 主》(比《荒漠甘泉》在灵程的挑战上更深刻)也不多人读,这到底为什么?在我看来,《荒漠甘泉》契合了中国人修身养性的内在需要,考门夫人长期在东方做宣 教士的经历使她所谈的与中国人很投缘。《荒漠甘泉》如沐春风的讲述让我们灵魂很安稳,感觉很舒服,让我们感到自己是基督化了的君子;而《天路历程》里面天 路客的挣扎在我们这个擅长变通的国度里显得冷峻和不可理喻,我们常用在相对关系里面的自圆其说取代在绝对面前的战栗和挣扎;而《竭诚为主》那种不断要撕裂 人的灵魂,破碎自我对国人多少觉得陌生,也让我们君子般的圆融无法立足。《荒漠甘泉》的流行也凸显了我们普遍的系统读经的缺失,许多基督徒不知如何循着正 确路径研经和读经,供应每日属灵的需要,把自己的属灵需要建立在别人读经感悟的上面,久而久之,就只能吃灵奶,不能吃干粮。
3. 养生图书大行其道
美国基督徒图书 中的减肥、营养类图书很多,同样在华人基督徒中养生书也是大行其道。
在这方面华人基 督徒或许还会稍骄傲一点,在这方面我们可不依赖翻译洋人的,我们有我们“光芒四射”的林光常大师。林光常的排毒系列图书风靡海内外,林在大陆还上了电视。 许多基督徒趋之若鹜,不过老实说,过去几十年来各种另类养生层出不穷,稍现即逝,而其片面性(或许正因片面才吸引人)带来的后果却是许多人不知道的。这和 中国人崇尚偏方的心理是同出一辙。用方舟子最近批评很多虚假保健品的话说,“在健康的问题上,你去搞另类,这不是找死吗?”是不是讲的人是基督徒,那他讲 的就是合乎圣经的?是不是讲的人引了几个圣经经文,就是合乎圣经的?排毒餐让这一代的基督徒身体更强健了吗?我看只是义和团“刀枪不入”般的神话。改革宗 神学一直强调常识在基督徒生命中的地位,这实在是很基本的观念。养生的议题在教会大行其道,有人说是好事,以前我们只知做工,不懂健康,今天终于平衡了, 其实这是神的话语在教会稀少的后果。有意思的是,在灵恩派教会中,养生的话题更热,从追求感觉到追求养生其实是一线之隔,没有道的高派属灵和高派肉体原本 是孪生兄弟。不光养生领域,在心理、在科学等方面,我们都看到不少基督徒专家出来发言,但这种发言是整合信仰与专业还是“挂羊头卖狗肉”,却需要细心考察 和判别。
对基督徒来说,最核心的阅读自然是神的话语——圣经,而其余的属灵书籍都是对上帝话语的呼应,或欣 赏,或反思,或应用,或瞻仰,或默想,或挑战等等。我们的阅读够深度吗?我们的阅读够广泛吗?我们的阅读除了满足自己的属灵需要,还能面对时代的挑战吗? 一个朋友说,我们中国教会需要奥古斯丁式的人物,为基督赢得这个时代。我心有戚戚焉,不过想,我们有这样的基督徒群体作为酝酿奥古斯丁的土壤了吗? 让我们拿起来读吧!
...
基督徒在读什么书?
彭迦恩
http://godoor.net/jidianlinks/ab/pqread.htm
有种说法是“你 是你所吃的”(You are what you eat),通俗来说,就是你吃的什么,你就是什么。在现代社会学研究中,有人专门研究 某个时代的阅读,从而看出那个时代的氛围、价值观、思想深度,这种研究的确印证了吃和“所是”之间的密切联系。把这个思考角度用在属灵的阅读上,倒也很贴 切。我们从一个时代或一个群体的基督徒的阅读,可以看出其某些生命特征。从整体来说,中国教会的阅读深受西方尤其美国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一.世界在流行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美 国的福音派基督徒的阅读情形。
美国有个福音派 出版商联会(ECPA)以及配套 的美国书商联会(CBA),他们每年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型书展,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出版社、销 售商聚集在一起,进行版权交易、新品推广、经验交流,其规模可与世俗性的国际书展蓖美。和一般的商业展览不一样的是,CBA会透过崇拜、培训、研讨,传递基督教出版的使命。笔者曾数次参观书展,印象极为深刻。在展场转悠,你不时可见到三三两两的牵手 低头祷告,带给你些许温暖和感动。从近些年的CBA,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美国基督徒阅读的一些趋 势。
1. 最热门的书
这几年最热的书包括:《标杆人生》,目前销 售已突破5000万册;《末日迷踪》系列
2. 快餐化阅读
美国的基督徒出 版和阅读,可以清晰地看出快餐化的趋向。这表现在:
其一,图书产品 日益末梢化。所谓末梢化,是指其中信仰的成分越来越稀薄。许多畅销热卖的书,大多从一个观念出发,发展出一些原则,配之以许多故事,顺手的时候引几个经 文,甚至好多书已没什么经文。目前流行的作家如查普曼博士(Gary Chapman,爱的五种语言系列的作者)、Gary Smalley(《爱的语言》的作者)、John Maxwell(多本管理畅销书的作者)等大体都是这个倾向,他们在非基督徒中也很流行。有套书《First Place》也很畅销,结合圣经谈减肥、养生之类的。当然这里面也有离谱的,如有本书叫
其二,产品感性 化的趋势。Multnomah出 版社从心灵故事系列的畅销,到《雅比斯的祷告》系列的畅销,可说抓住了这个潮流。最近他们又出了很多本类似Prayer of Jabez的小书。他们有句口号“Small books, Big changes”很引人注目。这些书写作风格都很好看,浅近的属灵原则加上动人的故事。畅销作家Max Lucado秉承一贯的感性笔触,他写的
其三,明星化的 趋势。我们知道唱片公司通常的做法是推红一个人,使之成为明星,然后接下来他所有的产品都顺势带出,一一畅销。在CBA看到,这种运作模式在基督教出版社也很普遍。一个作家 红了,就持续不断地推展他,把书和人一起推,所以经常见到一个作家一年之内出好几本书,短短几年就著作等身了。也有一个产品红了,就持续地出相关产品。比 如《末日迷踪》系列除了成人版,还有儿童版、学习指南,甚至还出了漫画版。《雅比斯的祷告》还有妇女版、儿童版、小组版、灵修版等。当然这样可满足不同人 的需要,但这么短的时间出这么多书,品质如何,不得而知。出版人这么做,无可厚非,但怎么做个聪明的读者,诸君可要好好想一想了。
快餐为快速流动 的人群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饮食,但其营养不均衡目前也已有目共睹。这点来类比属灵书籍的阅读,倒也颇为贴切。
3. 整合的趋势
看了前面的分 析,我们会想,美国还有有思考力的基督徒作者和读者吗?有,这是很感恩,也很让人激动的一面。整体来说,有两个方面相当引人瞩目。其一是对世界观这个题目 的关注。最近一些年,一些不断反思的基督徒作家开始意识到基督教信仰和外面的差异不是零星的,而是整体世界观的差异。因此他们一方面在世界观层面进行清 理,挑战基督徒建立整全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不断挑战人文主义的世界观预设的不可一致性。这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寇尔森(Charles Colson,我把他称为美国基督徒中最锋利的头脑)的《世界观的故事》(中译本由台湾校园出版),Sire的《隔壁的世界观》(Universe next door)等。这 些作家引起一群关注思想的基督徒的强烈兴趣,呼唤着一个更整全地生活和信仰的模式。甚至前几十年极度受关注的一些从科学的证据来宣扬创世论的基督徒科学作 者的视野也得到拓宽,他们开始看到,那些不信的人需要的不只是证据,因为证据也可有不同的诠释,问题的症结在于这人背后的世界观,因此有不少人开始从科学 哲学的视野来重新认识科学史,描绘科学史的冲突和世界观的关系。这方面的经典之作是南西.佩尔斯的 《科学的灵魂》(The Soul of Science, 中译本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其二是整合信仰 与各种专业的努力。有远见的作者和出版社越来越重视把神学、信仰和各专业整合起来,用上帝的道来透视各个专业领域。这方面IVP(美国国际学生团契的出版社)做得特别突出。他们陆续 出版了法律和神学,艺术与神学,政治与神学等多种有深度的书。自从康德的二元论以来,基督教信仰仿佛失去了在各专业领域的发言的合法性,从而基督教信仰在 思想领域被边缘化,这种情形今天在思想领域中开始改观。今天许多杰出的基督教学者在各领域发言,力图整合专业和信仰,并宣称若没有信仰的维度,专业缺少其 内在一致性和根基。这种努力是200年来前所未有的,也开始结出初熟的果子。
二.我们在流行 什么?
我们再回头来看 华人教会的流行趋势。有一点需要看到,大陆和海外华人基督徒有巨大的差别。海外的流行趋势可以说是在多元和丰富中选择的结果,而大陆因为资源匮乏,能读到 的属灵书籍有限,有时难免是给什么吃什么,但是也并不是给的都流行,因此也可看出某些流行特征。
1. 跟在美国畅销书的后面
大陆还没有真正 意义的独立的基督教出版,因此甚至想跟还没有多大条件。而在海外的基督教出版社中,跟美国畅销书的风气是很盛的。据说《雅比斯的祷告》有13家海外出版社向原出版社申请版权,相互抬价,而《标杆 人生》更是竞相追逐。在海外基督教书房的销售排行榜中,翻译图书占了绝大多数,而美国又占其中的绝大多数。对于那些有深度的书,即使英文版销售不错,在海 外基督徒中也少有问津。我最为遗憾的是寇尔森的《世界观的故事》,路易斯的系列图书等都是被媒体谈论颇多,却少有人买,更少被人读。台湾校园在出版有深度 的图书上是做得最好的,但这类书一般销售不好。 有人说感谢上帝,大陆基督徒还对读有深度的书有兴趣。老实说,这是一厢情愿的描述。如果你去看国内基督徒开的书店,其排行榜也和海外大致差不多,少有思想 性的图书上榜。当然,不能期待每个人都读有深度的书,这不现实,但有多大比例的书店老板尊重欣赏并推介这些书呢?在一般基督徒的价值判断里,是否简单地认 为流行就是最好的呢?有个姐妹激动地对我说,《标杆人生》是最好的书。我感谢主藉这本书让她重新思考信仰的价值,但我们能简单地说“最好”吗?难道不应区 分“在什么层面上好”吗?难道很多经过岁月考验的基督教经典没有价值了吗?过10年、20年后《标杆人生》会如何呢?在追逐流行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2. 永远的《荒漠甘泉》
最近有朋友做了 个城市基督徒读书习惯的调查,目前调查报告还没有出来,但是《荒漠甘泉》的一枝独秀已经很明显。这本书据说是在中国基督徒中最知名的书,有人说源于蒋介石 晚年深爱这本书。西方最著名的《天路历程》(比《荒漠甘泉》对走天路的人更实际),在中国基督徒中没多少人读;西方最经典的每日灵修作品章伯斯的《竭诚为 主》(比《荒漠甘泉》在灵程的挑战上更深刻)也不多人读,这到底为什么?在我看来,《荒漠甘泉》契合了中国人修身养性的内在需要,考门夫人长期在东方做宣 教士的经历使她所谈的与中国人很投缘。《荒漠甘泉》如沐春风的讲述让我们灵魂很安稳,感觉很舒服,让我们感到自己是基督化了的君子;而《天路历程》里面天 路客的挣扎在我们这个擅长变通的国度里显得冷峻和不可理喻,我们常用在相对关系里面的自圆其说取代在绝对面前的战栗和挣扎;而《竭诚为主》那种不断要撕裂 人的灵魂,破碎自我对国人多少觉得陌生,也让我们君子般的圆融无法立足。《荒漠甘泉》的流行也凸显了我们普遍的系统读经的缺失,许多基督徒不知如何循着正 确路径研经和读经,供应每日属灵的需要,把自己的属灵需要建立在别人读经感悟的上面,久而久之,就只能吃灵奶,不能吃干粮。
3. 养生图书大行其道
美国基督徒图书 中的减肥、营养类图书很多,同样在华人基督徒中养生书也是大行其道。
在这方面华人基 督徒或许还会稍骄傲一点,在这方面我们可不依赖翻译洋人的,我们有我们“光芒四射”的林光常大师。林光常的排毒系列图书风靡海内外,林在大陆还上了电视。 许多基督徒趋之若鹜,不过老实说,过去几十年来各种另类养生层出不穷,稍现即逝,而其片面性(或许正因片面才吸引人)带来的后果却是许多人不知道的。这和 中国人崇尚偏方的心理是同出一辙。用方舟子最近批评很多虚假保健品的话说,“在健康的问题上,你去搞另类,这不是找死吗?”是不是讲的人是基督徒,那他讲 的就是合乎圣经的?是不是讲的人引了几个圣经经文,就是合乎圣经的?排毒餐让这一代的基督徒身体更强健了吗?我看只是义和团“刀枪不入”般的神话。改革宗 神学一直强调常识在基督徒生命中的地位,这实在是很基本的观念。养生的议题在教会大行其道,有人说是好事,以前我们只知做工,不懂健康,今天终于平衡了, 其实这是神的话语在教会稀少的后果。有意思的是,在灵恩派教会中,养生的话题更热,从追求感觉到追求养生其实是一线之隔,没有道的高派属灵和高派肉体原本 是孪生兄弟。不光养生领域,在心理、在科学等方面,我们都看到不少基督徒专家出来发言,但这种发言是整合信仰与专业还是“挂羊头卖狗肉”,却需要细心考察 和判别。
对基督徒来说,最核心的阅读自然是神的话语——圣经,而其余的属灵书籍都是对上帝话语的呼应,或欣 赏,或反思,或应用,或瞻仰,或默想,或挑战等等。我们的阅读够深度吗?我们的阅读够广泛吗?我们的阅读除了满足自己的属灵需要,还能面对时代的挑战吗? 一个朋友说,我们中国教会需要奥古斯丁式的人物,为基督赢得这个时代。我心有戚戚焉,不过想,我们有这样的基督徒群体作为酝酿奥古斯丁的土壤了吗? 让我们拿起来读吧!
...
Wednesday, April 7, 2010
方法论的反思
Deer brothers and sisters,
首先有一点小小的分享。最近,我能感觉自己在灵命上的些须成长。我比以往更经常地默默祷告,把自己所行的事都交在主的手中,让主做我的主权。我也更愿意把自己所想坦诚地与主交谈。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我更愿意从主的角度看待所有人,心里更加谦卑、柔和。如果把在灵命上的成长比喻成一次漫长的旅程,我现在似乎是置身于某个小山岗上。看着来路的崎岖,心里有些安慰;同时,我也知道今后必有起伏,可心里有无比的信心,相信依靠主能战胜自己的软弱和路途的艰难。我相信我的成长有你们的贡献,我与你们每次聚会、每次学习对我都是有意义的。你们的话语和微笑对我的成长都有帮助。衷心地谢谢你们。
其次,我想谈一些对查经的反思。在今天的查经中,自由讨论的部分我感觉比较混乱。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提问回答的过程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本科生提出那个问题之后,在众人参与讨论的过程中,问题的焦点不断被转移,第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第二个、第三个问题先后提出,其他人的答案在几个问题中来回跳跃,没有紧扣开始的问题或任何其中一个问题。后面虽然潘牧师把问题拉回来了,但众人已经有点昏了。这种局面比较混乱,虽然我们能从中学到一些“知识”,但问题的探讨没有深入,我们的思维没有被启发,这样的学习我认为效率不高。
对此,我觉得有必要进行反思,反思我们的方法和背后的认知逻辑。一个是我们的自我定位,我们是教导者还是学习者?这看似一个容易的问题,回答不难,其实内心并不容易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实际上从讨论方式看,我们更愿意充当教导者。表现:我们很急切地想把答案告诉对方;当问题不容易回答时,我们不习惯去直接面对,而是选择回避,转而言他,所以就出现不直接回答问题的情况;即使我们自己对自己所讲的有怀疑,也不会讲出来;我们喜欢滔滔不绝,而不习惯停下来听对方的质疑;真正的辩论很少。至少这是我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式,就象前面已经提到的,可以让人很快了解答案,掌握一些知识,但没有启迪思维,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容易浮在表面。二是我对这种现象的理解。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国人习惯的传统学习方式。我们倾向于在学习过程中去担任两个角色:接受者和施与者。而不习惯去担任第三个角色:质疑或辩论者。在这种学习过程背后,潜藏着一种权力逻辑,我是站在正确的立场,我是有权威的,所有东西都是明确的,所以你们或者接受或者不接受,你不要挑战我。但我觉得这种逻辑是有问题的,显然很多所谓传授的“知识”是并不明确的,是有很多疑问的,甚至讲述者本人也不太清楚;在这种前提下,辩论者的参与被压抑或不充分,所有知识便是以灌输的方式被传授和接受的,这种学习就容易流于表面。当然,这里只是在讲这种学习方式背后的逻辑和我们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某种心态。我们小组的实际情况远没有如此糟糕。而且在目前的学习中,我们之间并不存在“权力关系”的张力,彼此之间还是很和谐。辩论也存在,虽然并不充分。
所以,我们可以尝试改进。首先就是重视问题。当提问者把问题提出,我们要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他/她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背后,他/她实际的想法是什么?他们想到了什么实际情况?甚至他们的背景是什么?了解了问题本身,我们才能很好地回答问题,甚至追问。有时候提问者并没有提一个很深的问题,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有责任去把这个问题延伸下去,把提出的问题放在基督教的大背景下进行关照,从一个简单的问题中找出其牵涉到的基督教的重大问题。其次,重视辩论。问题的提出其实是要挑战我们的观点。所以,我们不能轻易跳开问题,如果回答不出来,可以请其他人,也可以进行反问,或者干脆承认不知道,把问题留下来。甚至可以为辩论而辩论,无理也要辩三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我们自己的想法完全曝露在阳光下,不断地进行反思。我想起上次洪予健牧师到教会来作的演讲,他提到信仰的目的就是不再受骗。所以,我们就是要提供一个充分辩论的场合,以达到更高的智识。再次,还是要重视引导者的作用。潘牧师已经很好地担任了这个角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背景和原理性的解释,这是我们讨论的基础。当然,牧师讲的有些东西还是可以讨论。但为了保证潘牧师这个角色,我们更需要一个主持辩论的角色,每次要挑选一个人来担任,以保证讨论不逸出轨道。其他人也可以进行帮助。
这种建议实际是效仿我们平时专业课的seminar。一场充分讨论的专业seminar是可以让人印象深刻的。如果在我们小组的学习中也能做到这些,也可以让我们回味深长。而这种seminar背后的基本原则是“以愚自处”。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作为基督教徒,我们很可能以为自己所持的是绝对正确的立场,而忘记了对自己进行质疑,并且忽视挑战性问题的价值。
这只是一点粗浅的想法,供大家批判。谢谢。
by JYW
...
首先有一点小小的分享。最近,我能感觉自己在灵命上的些须成长。我比以往更经常地默默祷告,把自己所行的事都交在主的手中,让主做我的主权。我也更愿意把自己所想坦诚地与主交谈。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我更愿意从主的角度看待所有人,心里更加谦卑、柔和。如果把在灵命上的成长比喻成一次漫长的旅程,我现在似乎是置身于某个小山岗上。看着来路的崎岖,心里有些安慰;同时,我也知道今后必有起伏,可心里有无比的信心,相信依靠主能战胜自己的软弱和路途的艰难。我相信我的成长有你们的贡献,我与你们每次聚会、每次学习对我都是有意义的。你们的话语和微笑对我的成长都有帮助。衷心地谢谢你们。
其次,我想谈一些对查经的反思。在今天的查经中,自由讨论的部分我感觉比较混乱。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提问回答的过程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本科生提出那个问题之后,在众人参与讨论的过程中,问题的焦点不断被转移,第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第二个、第三个问题先后提出,其他人的答案在几个问题中来回跳跃,没有紧扣开始的问题或任何其中一个问题。后面虽然潘牧师把问题拉回来了,但众人已经有点昏了。这种局面比较混乱,虽然我们能从中学到一些“知识”,但问题的探讨没有深入,我们的思维没有被启发,这样的学习我认为效率不高。
对此,我觉得有必要进行反思,反思我们的方法和背后的认知逻辑。一个是我们的自我定位,我们是教导者还是学习者?这看似一个容易的问题,回答不难,其实内心并不容易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实际上从讨论方式看,我们更愿意充当教导者。表现:我们很急切地想把答案告诉对方;当问题不容易回答时,我们不习惯去直接面对,而是选择回避,转而言他,所以就出现不直接回答问题的情况;即使我们自己对自己所讲的有怀疑,也不会讲出来;我们喜欢滔滔不绝,而不习惯停下来听对方的质疑;真正的辩论很少。至少这是我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式,就象前面已经提到的,可以让人很快了解答案,掌握一些知识,但没有启迪思维,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容易浮在表面。二是我对这种现象的理解。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国人习惯的传统学习方式。我们倾向于在学习过程中去担任两个角色:接受者和施与者。而不习惯去担任第三个角色:质疑或辩论者。在这种学习过程背后,潜藏着一种权力逻辑,我是站在正确的立场,我是有权威的,所有东西都是明确的,所以你们或者接受或者不接受,你不要挑战我。但我觉得这种逻辑是有问题的,显然很多所谓传授的“知识”是并不明确的,是有很多疑问的,甚至讲述者本人也不太清楚;在这种前提下,辩论者的参与被压抑或不充分,所有知识便是以灌输的方式被传授和接受的,这种学习就容易流于表面。当然,这里只是在讲这种学习方式背后的逻辑和我们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某种心态。我们小组的实际情况远没有如此糟糕。而且在目前的学习中,我们之间并不存在“权力关系”的张力,彼此之间还是很和谐。辩论也存在,虽然并不充分。
所以,我们可以尝试改进。首先就是重视问题。当提问者把问题提出,我们要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他/她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背后,他/她实际的想法是什么?他们想到了什么实际情况?甚至他们的背景是什么?了解了问题本身,我们才能很好地回答问题,甚至追问。有时候提问者并没有提一个很深的问题,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有责任去把这个问题延伸下去,把提出的问题放在基督教的大背景下进行关照,从一个简单的问题中找出其牵涉到的基督教的重大问题。其次,重视辩论。问题的提出其实是要挑战我们的观点。所以,我们不能轻易跳开问题,如果回答不出来,可以请其他人,也可以进行反问,或者干脆承认不知道,把问题留下来。甚至可以为辩论而辩论,无理也要辩三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我们自己的想法完全曝露在阳光下,不断地进行反思。我想起上次洪予健牧师到教会来作的演讲,他提到信仰的目的就是不再受骗。所以,我们就是要提供一个充分辩论的场合,以达到更高的智识。再次,还是要重视引导者的作用。潘牧师已经很好地担任了这个角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背景和原理性的解释,这是我们讨论的基础。当然,牧师讲的有些东西还是可以讨论。但为了保证潘牧师这个角色,我们更需要一个主持辩论的角色,每次要挑选一个人来担任,以保证讨论不逸出轨道。其他人也可以进行帮助。
这种建议实际是效仿我们平时专业课的seminar。一场充分讨论的专业seminar是可以让人印象深刻的。如果在我们小组的学习中也能做到这些,也可以让我们回味深长。而这种seminar背后的基本原则是“以愚自处”。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作为基督教徒,我们很可能以为自己所持的是绝对正确的立场,而忘记了对自己进行质疑,并且忽视挑战性问题的价值。
这只是一点粗浅的想法,供大家批判。谢谢。
by JYW
...
Tuesday, April 6, 2010
现代基督教音乐之一
My Savior My God
I am not skilled to understand
What God has willed, what God has planned
I only know at His right hand
Stands one who is my Savior
I take Him at His word and deed
Christ died to save me; this I read
And in my heart I find a need
Of Him to be my savior
That He would leave His place on high
And come for sinful man to die
You count it strange, so once did I
Before I knew my Savior
Chorus (2x's)
My Savior loves, My Savior lives
My Savior's always there for me
My God: He was, my God; He is
My God is always gonna be
Yes, living, dying, let me bring
My strength, my solace from this spring;
That He who lives to be my King
Once died to be my Savior
That He would leave His place on high
And come for sinful man to die
You count it strange, so once did I
Before I knew my Savior
Chorus (2x's)
(Instrumental)
Chorus: (2x's)
My Savior loves, My Savior lives
My Savior loves, My Savior lives
...
Sunday, April 4, 2010
纪念于力工牧师之二
忠仆良师——追忆于力工牧师
我聽見從天上有聲音說:「你要寫下: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聖靈說:「是的,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作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启14:13)
得知我们敬爱的于力工老牧师、基督工人神学院(CWTS)和基督工人中心(CWC)创办人、于主历二○一○年三月二十九日在夏威夷安息主怀的消息,不禁悲喜交集:悲的是于老匆匆地离开我们,他在去年底冬令会慈祥的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语重心长的教诲劝勉犹在耳边;喜的是于老终于息了地上的劳苦,荣归天家、领受冠冕;在冬令会中我们也为他九十生日和事奉主七十年举行了简单和庄重的庆祝……
作为神拣选的忠仆之一,于老在长达七十余年的服事中为主、特别是在海内外华人中、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自然需年长之同工全面回顾,本文只是一个传道新兵对他老人家的一点追忆与缅怀:
回想我二○○一年蒙主呼召,在主内长辈的建议和举荐下进入基督工人神学院受全时间装备,当时虽然于老已经在教学第一线退休多年,但“读、祷、传、建”的校风尚在,特别在暑期的《祷告学》于老仍亲自授课,在祷告、灵命进深方面谆谆教导,使我们这些年轻一代的工人受益良多,只可惜两周的密集课程很快过去,实在意犹未尽。其间于老的鹤发童颜、慈祥的面容、洪亮中略带沙哑的嗓音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七年底主带领我全家离开加州湾区加入基督工人中心,在二○○八、二○○九年的美中冬令会与于老一起同工,特别在二○○八年冬令会期间于老亲自按手,为我们成为中心的新同工祷告祝福,再一次挑旺了我们事奉主的心志。
回顾近十年与于老有限的接触,最使我感怀的是他忠仆良师的谦卑榜样:主恩待他有诸多的属灵恩赐,但他不夸耀,在公开场合从不讲方言;无论聚会大小,他都全力以赴,不顾年事已高需多休息……他在1/18/2002《圣经助读本》对我的赠言:“在基督里长进”实在是他美好的见证和对晚辈的激励!
神安葬了他的仆人、并继续着他的工作。我们更感谢主今天仍然有生命气息承接主对于老的托付,继续在美中这片广大的禾场上事奉。愿主当年感动于老等忠仆的灵,今天也照样甚至加倍感动我们: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后4:2)
盼望在主耶稣基督的荣耀中与于老再相会!
微仆:潘晓明
主历二○一○年复活节于Columbia, Missouri, USA
...
...
Friday, April 2, 2010
纪念于力工牧师之一
大牧者与小羊
--2008,2009 冬令会于牧师印象记 by LJ
第一次见到于牧师是在中心2008年在堪萨斯城举办的冬令会上。那时候我刚到美国来4个多月,信主才3个多月,在学习和生活上有各样的压力和不适应, 于信仰上也是糊里糊涂。我搞不清楚基督徒应该是什么样式,应该如何生活。
于牧师每天晚上带领我们的培灵会,是我每天最喜欢的一堂讲道。我那时候觉得于牧师长得童颜鹤发,总是面带着慈祥的微笑,光看着他,心里似乎就得了什么安慰。他讲话还带着一点点山东口音,一点点古文的韵味。比如他会把“还”发音成“huan”, 让我听上去感觉特别亲切,因为我爷爷也是那么说话的。 听他的讲道更是大有能力的,深深地震撼了我这个属灵上的婴儿。 他讲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父亲带着他和他哥哥在中国的乡村间传道经历,三条“于”的故事,还有主在半夜里呼召他“起来!训练人!” 的经历都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才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人会有这样传奇而又真实的一生,也才体会到主真的是在他的生命中与他同在,带领他。
然而 听于牧师的讲道最让我获益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经历,他的讲道也并不是“回忆录”式的。我实在也说不清楚他是如何讲道的,只是感觉他的话语中真是带着主的大能大力,一个多小时下来,或是引经,解经,或是加入个人的经历,或是向我们发问都是那么浑然天成,将会众的灵逐渐的带起来。对我来讲,真的如同喝了纯净的灵奶,身心灵真是说不出来的愉悦,激昂。还记得那次冬令会的第二堂培灵会的时候他说“主是与他同在的,他在讲道主此刻也坐在他的身边。”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平静而坚定,让我觉得如此难以置信的话从他口中讲出竟是如此令人信服。
没有讲道的时候其实我有时也在默默的观察主的仆人们。我看到总是有人围在于牧师的身边,有时候是在饭厅,有时候是在讲堂旁边,有时是在过道上。他要么就是面带微笑侧耳倾听,要么就是握着他们的手和他们一同祷告。有一天中午我从电梯出来,正看到于牧师坐在Hallway边上的椅子上,一脸安详看着路过的人。我走过他身边的时候说了一句“于牧师好”,他也点头还了我一个大大的微笑。我心里真是开心极了。感谢主那一年的冬令会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不仅在真道上得到了很多学习,也真是看到了属主的人,主衷心的仆人是什么样的形象。
那次冬令会回来之后,我向一个弟兄借了一本于牧师的回忆录“夜尽天明”。然后我几乎是连夜把它读完。我这个人很懒,在我印象中,之前能让我主动熬夜的也就是好玩的电影或是电视剧了。这本书不仅让我看到了中国教会的一些历史,于牧师前半生与主同工的经历,也更是看到了神的奇妙和大能。
2009 年的冬令会在圣路易斯,我和陈亮都去参加了。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到于牧师了。 在这一年当中虽然也有很多软弱的时候,但是我觉得我的灵命有了一点成长,对主有了一些经历,信心也更加的坚定了。尤其要感谢主的是,陈亮也来到了美国,很快也信主受洗。这都是主给我们的恩典。虽然我们在冬令会期间都有一点点的服侍工作,但是每天晚上于牧师的培灵会我们都争取抢到第一排最靠近讲台的位置去坐。于牧师的身体那时候已经很不好了,我也明显感觉到他比前一年衰弱了许多,行路都只能靠轮椅,上讲台也要靠人扶上去。然而他身体上的衰微和软弱更加的显出神的能力。他释放的信息依然是那么震撼有力,我几乎都是流着泪听完他的讲道。第二天陪灵完了之后,于牧师要求会众原地几个人一组一同祷告。这时候高牧师看到我和陈亮坐在前排,就过来对我们说,你们上去和于牧师一起祷告吧。我一听吓了一跳,但又很快明白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于是我们就上到讲台在于牧师的旁边跪下来。于牧师问我们“你们会不会祷告?”我想既然已经上来了就只有硬着头皮说“会”了。于牧师连声说好。然后我和陈亮就依次祷告。我知道于牧师耳朵已经不太好使了,所以祷告得很大声,几乎是喊出来的。我们俩祷告完了之后,于牧师突然说“我要给你们祝福”于是按手在我们头上为我们祷告祝福。我当时又激动又紧张,已经完全不记得他为我按手祷告的时候说的是什么,只记得他为陈亮祷告的时候说了一句“求神赐给这位弟兄一生正直而公义的灵,一生走天国的道路。”
这次冬令会真是难忘,大雪没有停止,然而主的爱在我们中间流动。我们所有的会友和讲员们一起为于力工牧师庆祝90岁生日,同时也是他为主做工70年的纪念。最后一堂讲道的时候,于力工牧师也是流露出了他对自己身体状况的concern,所以也呼召弟兄姊妹们出来接他的班,我看到当时有好几位弟兄姊妹站起来了,我对他们真的是佩服。牧人中的牧人,带领神的群羊这个班可不是好接的啊,感谢主他们有这样的信心。
虽然于牧师在最后仍然说他明年还要来,但看来他只能“失信”一次了。然而他能歇了一生的劳苦,安息主怀,这对他来讲也是好得无比的事情。我真的是要再次感谢主在我初信得时候能给我这样的机会从他忠心的仆人们身上来看到主自己的荣光,来学习跟从主。我也要时常激励自己不要浪费神的恩典。真的是愿意主的名得到高举,让万国与万民都来敬拜赞美祂!
......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