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This Blog

Wednesday, April 7, 2010

方法论的反思

Deer brothers and sisters,

首先有一点小小的分享。最近,我能感觉自己在灵命上的些须成长。我比以往更经常地默默祷告,把自己所行的事都交在主的手中,让主做我的主权。我也更愿意把自己所想坦诚地与主交谈。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我更愿意从主的角度看待所有人,心里更加谦卑、柔和。如果把在灵命上的成长比喻成一次漫长的旅程,我现在似乎是置身于某个小山岗上。看着来路的崎岖,心里有些安慰;同时,我也知道今后必有起伏,可心里有无比的信心,相信依靠主能战胜自己的软弱和路途的艰难。我相信我的成长有你们的贡献,我与你们每次聚会、每次学习对我都是有意义的。你们的话语和微笑对我的成长都有帮助。衷心地谢谢你们。

其次,我想谈一些对查经的反思。在今天的查经中,自由讨论的部分我感觉比较混乱。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提问回答的过程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本科生提出那个问题之后,在众人参与讨论的过程中,问题的焦点不断被转移,第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第二个、第三个问题先后提出,其他人的答案在几个问题中来回跳跃,没有紧扣开始的问题或任何其中一个问题。后面虽然潘牧师把问题拉回来了,但众人已经有点昏了。这种局面比较混乱,虽然我们能从中学到一些“知识”,但问题的探讨没有深入,我们的思维没有被启发,这样的学习我认为效率不高。

对此,我觉得有必要进行反思,反思我们的方法和背后的认知逻辑。一个是我们的自我定位,我们是教导者还是学习者?这看似一个容易的问题,回答不难,其实内心并不容易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实际上从讨论方式看,我们更愿意充当教导者。表现:我们很急切地想把答案告诉对方;当问题不容易回答时,我们不习惯去直接面对,而是选择回避,转而言他,所以就出现不直接回答问题的情况;即使我们自己对自己所讲的有怀疑,也不会讲出来;我们喜欢滔滔不绝,而不习惯停下来听对方的质疑;真正的辩论很少。至少这是我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式,就象前面已经提到的,可以让人很快了解答案,掌握一些知识,但没有启迪思维,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容易浮在表面。二是我对这种现象的理解。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国人习惯的传统学习方式。我们倾向于在学习过程中去担任两个角色:接受者和施与者。而不习惯去担任第三个角色:质疑或辩论者。在这种学习过程背后,潜藏着一种权力逻辑,我是站在正确的立场,我是有权威的,所有东西都是明确的,所以你们或者接受或者不接受,你不要挑战我。但我觉得这种逻辑是有问题的,显然很多所谓传授的“知识”是并不明确的,是有很多疑问的,甚至讲述者本人也不太清楚;在这种前提下,辩论者的参与被压抑或不充分,所有知识便是以灌输的方式被传授和接受的,这种学习就容易流于表面。当然,这里只是在讲这种学习方式背后的逻辑和我们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某种心态。我们小组的实际情况远没有如此糟糕。而且在目前的学习中,我们之间并不存在“权力关系”的张力,彼此之间还是很和谐。辩论也存在,虽然并不充分。

所以,我们可以尝试改进。首先就是重视问题。当提问者把问题提出,我们要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他/她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背后,他/她实际的想法是什么?他们想到了什么实际情况?甚至他们的背景是什么?了解了问题本身,我们才能很好地回答问题,甚至追问。有时候提问者并没有提一个很深的问题,只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有责任去把这个问题延伸下去,把提出的问题放在基督教的大背景下进行关照,从一个简单的问题中找出其牵涉到的基督教的重大问题。其次,重视辩论。问题的提出其实是要挑战我们的观点。所以,我们不能轻易跳开问题,如果回答不出来,可以请其他人,也可以进行反问,或者干脆承认不知道,把问题留下来。甚至可以为辩论而辩论,无理也要辩三分。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我们自己的想法完全曝露在阳光下,不断地进行反思。我想起上次洪予健牧师到教会来作的演讲,他提到信仰的目的就是不再受骗。所以,我们就是要提供一个充分辩论的场合,以达到更高的智识。再次,还是要重视引导者的作用。潘牧师已经很好地担任了这个角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背景和原理性的解释,这是我们讨论的基础。当然,牧师讲的有些东西还是可以讨论。但为了保证潘牧师这个角色,我们更需要一个主持辩论的角色,每次要挑选一个人来担任,以保证讨论不逸出轨道。其他人也可以进行帮助。

这种建议实际是效仿我们平时专业课的seminar。一场充分讨论的专业seminar是可以让人印象深刻的。如果在我们小组的学习中也能做到这些,也可以让我们回味深长。而这种seminar背后的基本原则是“以愚自处”。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作为基督教徒,我们很可能以为自己所持的是绝对正确的立场,而忘记了对自己进行质疑,并且忽视挑战性问题的价值。

这只是一点粗浅的想法,供大家批判。谢谢。


by JYW

...

4 comments:

  1. JY弟兄,谢谢你的分享,我在最近一年的时间里,也有同样的感受,更多的相信和依靠主,把一切事情都交托在他的手里,尽管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有很多问题和不顺,我们自己有时候也做的很不好,但是真的感谢主一直陪伴我们。你所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是比较普遍的,我们是应该多听一听别人的想法和意见,我们的思想观点是建立在圣经上的,有时候和非信徒过多的争论,似乎是没有帮助的。也许基督徒应该多花时间和他们相处,让他们看到我们在生活中的信仰,也许比单单的争论更有力量。我们对于自己不清楚地地方,还是应该诚实的回答不知道,WY。

    ReplyDelete
  2. 是该反省了!想想很多时候其实没有把别人的感受放在心里,为了活动而活动,自己都累了...

    ReplyDelete
  3. JY说得很好,也提出一个在我们查经聚会很重要的问题。以我的理解,至少有两点。其一,没有围绕提问者的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他/她的背景,为什么有这样的问题,如何很好地回答(大家可以先讨论,然后有一个简要的总结)。其二,回答问题时间没有很好的控制,没有注重提问者和回答者的互动,回答的人一回答,提问的人都没有机会再说话,如果这样我们就不能了解到提问者心态是否有变化和问题重点是否转移,以及最后是否满足他的要求。

    我觉得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就需要有一个好的聚会组织者,围绕问题进行解析,然后让鼓励其他人参与讨论,控制每位发言人的时间,如果跑题迅速拉回来。我们每晚不求多,能完整解决一两个问题就很不容易。可以像JY说的一样,几个问题最后就回到最终的一个根本点上,而且大家围绕这个根本点讨论,就能事倍功半。

    我们知道这个组织者做起来不容易,所以也好好地为我们同工祷告,尤其是YP夫妇。

    ReplyDelete
  4. 很高兴看到JY的"反思",特别是第一段 :-)
    如何安排讨论确实很重要,需要智慧,以将真理带出来。但当我们仔细想想,有几个人是因为我们辩论赢了他/她(或者我们自以为赢了:-),他/她就信了呢?“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原文作进入〕一切的真理”
    另外,我觉得在讨论时,我们的态度非常重要,别人是否从中看得出“柔和谦卑”的品行呢?像WY说的,我们平时是否关心他呢?“如果我们Care他,他就会Care我们所说的”(Brother Randy 语?).

    ReplyDelete